作为新基建的基石,5G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业内认为,未来5G+产业链及赋能产业将催生万亿级别的投资机会。
作为中部地区老工业城市以及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域之一,拥有较多科研院所资源的安徽蚌埠市能否抓住5G风口机遇,构建起5G产业千亿版图?当前,5G正处于技术标准形成和产业化培育的关键时期,5G产业发展又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难题?围绕上述问题,记者对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业内专家及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深度采访。
抢占新基建发展风口
作为中部地区老工业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推动制造业做强做优,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蚌埠市经济转型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关键“考题”。
抢占新基建风口,蚌埠按下5G基础设施建设“快进键”。
“市区目前基本实现5G信号连片覆盖。预计今年底将完成重点园区、核心商圈、重点交通枢纽、高校等区域的5G深度覆盖。”蚌埠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电信的全国4个5G-SA(独立组网)试点城市之一,蚌埠电信已开通独立组网基站超过250个。
瞄准5G基础材料、核心器件、关键设备、信息终端、场景应用五大领域,蚌埠市大力完善产业要素保障,加快强链补链,优化产业生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5G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园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
“今年6月份智能生产车间正式投产,滤波器目前实际产能达到150万件,产能比之前在深圳的车间提高了近5倍。”大富机电公司副总裁贺高标说。作为全球大的通信基站滤波器设计制造企业之一,大富科技公司今年将总部迁到蚌埠市高新区后,加快产能提升和产品迭代。
迎接新基建风口,加大智慧化转型,构建柔性供应链体系,在今年全球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的不利环境下,不少当地企业逆流而上,经营业绩不降反增。
在凯盛科技新型显示产业园的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生产车间里,新建的自动化流水线替代了人工劳动。凯盛科技公司董秘王伟介绍,“通过智能化升级,这个车间将成为‘无人化’的‘黑灯工厂’。新建园区有16条模组生产线,产能全部释放后,可以年产5000多万片触控显示模组,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
王伟说,5G激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标新的市场需求,公司加大了产品的研发投入,全面提升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司的海外订单需求大幅增长,目前公司的海外客户占70%以上。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突出重点、优链补链,蚌埠市一步一个脚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目前蚌埠市已集聚了40余家5G产业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从5G基础材料、通信终端配套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新基建催生新业态新技术,中电科41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大富科技、依爱消防、依爱科技、凯盛科技、壹石通材料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为细分行业“龙头”。
创新驱动拓展发展新格局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蚌埠市拥有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电科41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等丰厚的科研资源。近一年多来,蚌埠市连续推出20多条扶持政策,推动5G科研攻关,支持产业协同创新。
“外部的不利因素反而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所里依托在光电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大力拓展5G通信测试产品,与上下游龙头企业抱团合作,加速推进关键器件国产化替代。”中电科41所5G通信团队技术骨干陈奇告诉记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部门都在加班加点,保障供应稳定,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果转化(蚌埠)中心、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蚌埠市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瞄准5G通信测试、传感器、基站滤波器等关键技术及产品,持续攻坚关键共性技术,统筹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MEMS传感器技术是5G产业的核心支撑,曾一度为国外垄断。
“通过持续科研攻关,我们掌握了纳米级的MEMS传感器技术,并迅速形成产业集群。”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副所长王世和说,此外,所里还突破了日本、美国对射频片式器件的垄断,并在蚌埠迅速实现批量制造,为大型通讯企业提供定制化研发供应。
5G成全球争夺新焦点 行业“卡脖子”难题凸显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5G+产业链及赋能产业将催生万亿级别的投资机会。目前,5G正处于技术标准形成和产业化培育的关键时期。虽然总体来看,我国5G技术已处于全球领跑水平,但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以及关键设备、基础材料“卡脖子”等风险挑战。
在贺高标看来,市场机遇大于挑战。他举例说,这些年来,大富通过自主创新和并购7家欧美老牌滤波器企业,改变了滤波器行业的竞争格局,虽然今天美英等国对中国5G产业采取打压抵制,但欧美下游企业却难以将滤波器产业链重新搬回国外。
王世和等受访人士说,5G已成全球争夺的新焦点,目前传感器光刻胶、显影液、硅片等基础材料以及一些关键制造设备依然依赖进口,加大关键器材的国产化替代关系着产业安全,一些关键器材的受制于人,也拖延了新产品研发的进度。
业内人士建议,将5G产业的“卡脖子”材料及关键设备纳入重点研发规划,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采购国产产品、设备和软件,对采用国产软件、国产设备来设计、制造产品的公司予以资金扶持。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各地都在抢抓新基建风口机遇。业内人士认为,对5G产业应加强科学布局,依据各地产业技术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造成资源分散,甚至产能过剩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