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发牌4周年,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发展成绩斐然,如何实现5G应用规模化发展成为下一步的重点。“5G应用规模化需要通过梯次导入的方式,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向纵深持续发展。”在近日由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举办的“5G领航,智算京彩,北京领航城市创新论坛暨5G扬帆系列活动”上,中国信通院无线电研究中心无线应用与产业研究部主任李珊表示。
发牌4年,5G应用扬帆成果显现
经过4年持续努力,我国5G发展取得累累硕果。李珊表示,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技术最领先、规模大的5G独立组网,截至2023年4月,我国5G基站总数达273.3多万个,实现了“县县通5G”。5G网络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共建共享5G基站超100万个,中国移动、中国广电已共建共享700 MHz 5G基站超50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总量超过1.6万个,在工业、智慧城市、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行业应用数量持续增长,逐渐成为信息化转型升级的数字底座。
5G包括个人和行业两大市场。两者并重发展,个人市场是基本盘所在。据统计,截至4月底,5G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已超过37%,5G流量在移动互联网流量中的占比超过40%;5G拉动移动互联网DOU不断增长,截至2023年3月DOU已经达到16.95GB/户·月。个人市场作为5G基本盘的位置持续稳固。
同时,行业应用广度不断扩展,赋能成效凸显。5G已经在60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发挥主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5G行业用户规模接近1.5万户。多个行业利用5G技术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例如,中兴南京的滨江工厂用5G造5G,产品单位人时产出提升113%,服务器产品单位人时产出提升125%;同时物流周转效率提升50%,交货周期缩短48%。
“经过4年的发展和推动,我国5G应用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我国5G应用场景的丰富度及产业标准探索在全球领先,不仅有定制化、轻量化网络产品,还有丰富的行业终端及模组,在工业、矿山、医疗、智能电网等领域已经形成可规模复制的解决方案。当然,5G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成本较高、产业生态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李珊表示。
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在5G网络建设、应用创新等方面全国领先。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累计开通5G基站87049个,占4G基站的59.4%。北京市平均每万人5G基站数为39.8个,居全国首位。北京持续推动5G技术创新,通过专项、基金、大赛等措施,支持5G关键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中关村5G创新应用大赛自2018年起已连续五年举办,面向5G+智慧城市、5G+健康医疗等10余个领域,累计征集项目超1400项。
双轮驱动,5G规模化发展缺一不可
为加快5G规模发展,以产业数字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2022年我国提出“5G应用规模化发展”。信通院认为,推动5G应用规模化是5G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深度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社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是持续提高价值、降低成本、优化环境的发展过程。在信通院看来,5G应用规模化需要需求侧、供给侧双轮驱动,在保证行业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唯有两方面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5G应用规模化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过程,,需要与整个数字化进程共同发展。”李珊认为。
如前所述,5G包括个人和行业两大市场,两者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其中,个人应用的生态和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关键问题是缺少创新终端;行业应用需求较为复杂,呈现碎片化特点,生态链较长,产业化需要更长的时间。
李珊认为,行业应用的推进策略应该是逐步扩散、梯次导入。行业市场可分为先导行业、潜力行业、培育行业、挖掘行业,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基础和信息化水平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要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梯次性导入,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策略和解决方案。
从应用角度看,行业应用分为增量类应用、替换类应用、变革类应用。增量类应用多为5G单点应用创新;替换类应用主要是剪辫子应用,重在提升通信能力;变革类应用能够实现多系统、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
“行业应用需要螺旋式向纵深发展,从难度较低逐渐发展到难度较高,从外围环节向核心环节不断渗透。”李珊认为。具体来看,增量类应用与原有系统没有太多关系,是叠加的应用,比较简单,部署容易;替换类应用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部分优化,具有一定难度;变革类应用真正深入到原有行业的业务逻辑流程,会带来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以及增量价值或者革命性价值,实施难度也大。“5G应用规模化应该通过梯次导入的方式,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向纵深持续发展。”李珊表示。
四点建议,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
最后,李珊对5G应用规模化发展提出如下4点建议。
首先,分业分类施策,加快应用规模化扩散。联合重点行业发布应用落地指南,携手行业共同推进5G发展;鼓励垂直行业龙头企业与通信行业牵头联合创新,进一步在中小企业形成“小应用大推广”。
其次,适度超前部署,夯实基础设施底座。尤其是在覆盖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索,利用中低频提供更广的覆盖,针对旅游景点、博物馆、干线沿线等场景进一步深度覆盖。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推进5G与传统行业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深度融合。
再次,深化融合创新,构建技术产业体系。开展5G轻量化、高精度定位等产品的研发,系统推进重点行业的标准制定和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专网规划和运维能力。
最后,增强主体能力,畅通生态融通渠道。提升运营商和行业解决方案商、互联网企业设备商协同建设5G应用生态的能力,实现整个生态融通上的渠道畅通,引导通信行业和垂直龙头企业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创新中心实现跨行业的技术协同和产业协同。